指銅鑔 指鈸 手指銅鑔 (1對) 銀色
  • 指銅鑔 指鈸 手指銅鑔 (1對) 銀色
  • 指銅鑔 指鈸 手指銅鑔 (1對) 銀色
  • 指銅鑔 指鈸 手指銅鑔 (1對) 銀色
  • 指銅鑔 指鈸 手指銅鑔 (1對) 銀色

指銅鑔 指鈸 手指銅鑔 (1對) 銀色

INFO

  • - 型號: 指銅鑔 指鈸 手指銅鑔 (1對) 銀色
  • - 庫存狀態: 有現貨
HK$99

數量




肚皮舞手指撥 指鈸(1對) 指缽 手撥舞 手飾道具 奧爾夫

指銅鑔 指鈸 手指銅鑔 (1對) 

品名:銅鑔,銅鈸

材質:黃銅

包裝:OPP袋

用途:能訓練兒童聽力及加強兒童音樂方面的培養。

使用:

(1)手指各拿一片,掐住鑔上的繫繩或把,

如果碰擊後鑔不離開,會發出悶啞的音響效果;


(2)演奏時,鑔面平效,第一下雙擊後兩鑔面間留點空隙,利用彈性讓兩鑔面再多次碰擊,發出連續鑔音;

(3)鑔面相互摩擦,會發出特殊的音響效果。



銅鑔銅鈸:銅質圓形的打擊樂器,兩個圓銅片,中心鼓起成半球形,正中有孔,可以穿綢條等用以持握,兩片相擊作聲。


      鈸,古稱銅鈸、銅盤,民間稱镲。打擊樂器。碰奏體鳴樂器的一種。中國、外國樂隊中都使用。中國古代把銅鈸、銅鐃或銅盤、镲等,統稱為鐃鈸。鐃和鈸是兩種樂器,形制近似但略有不同。二者皆銅製,圓形金屬板,中間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。每副兩片, 相擊發聲。通常直徑為15~50厘米。鐃和鈸的區別在於,鐃的碗部較小,發音較響亮,餘音較長;鈸的碗部較大,發音較渾厚,餘音較短。鐃與鈸在民間常配合使用,用於民間吹打樂和戲曲伴奏。除漢族外,鈸在眾多少數民族中也流行。


      南北朝時鈸已出現。 《隋書·音樂志》:“天竺者,起自張重華據有涼州(346—354),重四譯來貢男伎,天竺即其樂焉。……樂器有……銅鈸。”六世紀初,鈸在民間已很流行。 《北齊書·神武紀》中有北魏孝明帝(516—528)時“洛下以兩拔相擊”的記載。在隋九部樂中有五部用鈸,唐十部樂有七部用鈸,並有“正銅鈸”與“和銅鈸”之分。 《舊唐書·音樂志》:“銅拔,亦謂之銅盤,出西戌及南蠻,其圓數寸,隱起若浮漚,貫之以韋皮,相擊以和樂也。” 1965年,遼寧瀋陽市郊曾出土一對元代銅鈸,鈸面直徑19.5厘米。

與此鈸同出一件金鼓,上有元代至正四年(1344)所刻銘文。

     鈸用響銅製成,呈圓片形,中央半球形部分稱碗或帽,碗根至鈸邊部分叫堂。碗頂鑽孔,穿系皮繩、綢或布條,以便雙手持握,兩面為一副,相擊後振動發音,聲音宏亮,渾厚。

     演奏時,雙手各持一面互擊。有輕擊、重擊、磨擊、撲擊等手法。用於民間器樂合奏、地方戲曲、歌舞伴奏和鑼鼓隊中。另有單擊音,用小棰敲擊單片鈸沿,獲其特殊音響效果,用於民族樂隊和說唱伴奏。如流行於福建福州、閩侯、永泰、連江、閩清等地的曲種“福州評話”。即用單鈸伴奏。演唱者右手執鈸,拇指上套一瓷環,可碰擊鈸的邊緣作響,左手持一小棍敲擊,以擊節說唱。流行四川的曲種“荷葉”,也用單鈸伴奏,相傳形成於清乾隆、嘉慶年間,而且是因演員擊節所用之鈸,形似荷葉而得名。